【腾讯云】网络产品专场特惠,流量包1分钱起,负载均衡7.3折起,最高可领299元NAT网关代金券,速来抢购

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所以他儿子乾隆对自己即位的第十三年有一种特别的情结。

这个情结,有可能是唏嘘,有可能是怀念,当然,也有可能是恐惧。

外国人对十三这个数字相当反感,没成想乾隆老兄也对十三耿耿于怀。

皇帝时常念叨,我刚刚登基的时候,就一直感觉等到我即位第十三年的时候,朝廷里就有可能有出乎意外的事情发生,而且还是十分让人始料不及的那种。

果然,乾隆十三年,皇帝最喜欢,最钟情,最难忘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病故了。

前两年清宫剧火的时候,拍了不少以乾隆皇帝为主角的电视剧,电视剧里后宫女人如织,皇帝是莺歌燕舞顺带流连忘返,并且是见一个爱一个,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颇有种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感觉,一些网友更是取消乾隆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猪蹄子”。

但其实,这是不符合史实的。

乾隆皇帝的妃嫔很多,什么贵人,贵妃,皇贵妃,她们的确很尊贵,但是她们的贵,其实是对奴婢下人而言的,面对皇帝,她们仍然是至卑至贱的存在,因为她们充其量是皇帝的女人,但却并不是皇帝的合法妻子,皇帝也许喜欢她们,但远远谈不上爱她们。

乾隆皇帝一生之所爱,只有一位,就是这位富察皇后。

正常情况下说,有因为大臣病逝,朝廷少了一位国家栋梁而导致衰败的,也有因为皇帝的骤然崩逝而导致政权不稳的,但是却很少有说一个王朝死了一个皇后,政治格局就陡然发生变化的。

可富察氏在这一年死去后,乾隆皇帝的执政风格,乃至于大清官场都出现了一场始料未及的陡然巨变。

富察氏的确是一个十分称职的皇后,她性格温顺,待人宽厚,生活上勤俭节约,在事业上更懂得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乾隆,为君分忧,而且富察氏在乾隆尚为皇子的时候就和他结为夫妻,俩人的感情和那些后来充入后宫的女人们是完全不能相比的。

我们知道,乾隆是一个十分爱吊书袋的皇帝,他本人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是却极爱写诗,一生时间创作有古诗将近四万五千多首,《全唐诗》也不过只有四万八千九百首诗,乾隆同志一个人的诗词数量就差点赶上了全体盛唐诗人的创作,其数量不可谓不多。

然而,皇帝虽然爱写诗,但是他写诗的水平却可以说是非常一般,大多数诗歌是平平无奇,毫无新意,用词不讲究,立意也不深刻,大臣们虽然都夸皇帝写得好,但从专业角度上来讲,也就只能是图一乐。

但是,在皇后富察氏薨逝之后,乾隆皇帝却十分出人意料,慎重的写下了好几首悼亡诗,不仅艺术成分极高,而且情真意切,非常能打动人。

这几首悼亡诗当然不足以说明乾隆是个好诗人,但却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皇帝对于富察氏的死,的确是十分伤心,更使得他的心情极为沉重。

乾隆很伤心,不过说实话,朝廷里的大臣们虽然也举丧戴孝,但是他们未必能有乾隆那么伤心。

在大臣们看来,这不过是寻常的后妃之死,他们也不过是按部就班,按照既定的流程去做自己的工作,有的给皇帝上折子安慰皇帝,有的在和皇帝见面时则目露哀容,安慰皇帝节哀顺变。

作为封建帝制时代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帝王,乾隆的确应该节哀顺变,他从来不是什么感性的文艺皇帝,亦不是什么情种,但是很显然,皇帝还不想从悲痛中走出来。

富察氏在薨逝一个月之后,乾隆偶然翻看翰林院为先皇后编写的生平文章,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笔误,大概就是写错一两个字,翻译错一句话这种。

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也难免有疏漏错处,如果是官员故意的,或者涉及到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其实这就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但是,这事儿在乾隆皇帝眼里是大事儿,他认为这体现出了翰林院对富察氏根本没有敬畏之心,更无尊敬之意,所以才会出错,因此皇帝震怒无比,立刻把当时负责管理翰林院的大臣章佳·阿克敦送交刑部问罪。

刑部的官员一掂量,认为皇帝这次发火不寻常,因而把这平平无奇的过错给重判成了绞监候,也就是判处绞刑,缓期一段时间看一看阿克敦的表现。

没成想,皇帝听闻之后竟然认为刑部问罪过轻,有包庇阿克敦之嫌疑,不仅亲自改判阿克敦斩监候,还把刑部官员全都革职处理了。

阿克敦这个人,工作一直就不认真,乾隆没少处罚过他,如果说这次也只是乾隆借故整治他的话,那么皇帝接下来的行为,就让人更加难以理解了。

没过多长时间,皇帝又发现工部给富察氏制造的记录她生平的宝册不够精美,完全配不上爱妻生前的殊荣,因此把工部官员全部问罪。

在富察氏的祭祀仪式中,皇帝又发现摆放富察氏画像的桌子不够干净,因此把负责礼仪工作的光禄寺官员全部降职,顺带着,礼部尚书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也被降职处理。

一大批官员受到惩处之后,人们以为皇帝的悲痛之情终于发泄干净,然而大家想不到,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清朝是鞭发,头顶要求是秃的,所以基本上十天半个月就要剃一剃新长出来的头发。

按照清朝的祖制和传统,如果皇帝或者皇后去世,臣下们为表哀思,要蓄发百天不能修剃。

这个习俗很好理解,皇帝皇后仙逝,官员们应当是悲痛不已,精神恍惚,痛彻心扉,哪儿有时间收拾自己的仪容仪表?

这是祖制不假,但是并不是那种要求起来特别严格的祖制,也从来没有出台过书面上的文件,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规定已经没有多少人真正在遵守。

比如,雍正皇帝驾崩之时,很多官员在百日之内仍旧照常剃发,但却并没有因此而遭到朝廷的惩处,所以富察皇后薨逝之际,不少官员不以为然,在百日内剃了头发,乾隆在上朝时偶然看到有些官员竟然在皇后丧期内把头发剃了个干净,不由得勃然大怒,认为臣下们对皇后之死毫不在乎,毫不尊重,因此打算把所有剃发的官员全都处死。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杀人很容易,但问题是,剃发的官员太多,乾隆不可能把他们都杀掉,但皇帝的怒气不消,还是抓了几个典型,而其中就有河道总督周学道和湖广总督瓜尔佳·塞楞额。

河道总督是从一品,湖广总督更是封疆大吏,如此位高权重的朝廷要员不过因为没有遵守一条已经早已失去公信力的祖制而被立斩于刀下,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皇帝对大臣们严肃处理的同时,对自己的儿子们也毫不留情。

他的长子永璜和三子永璋在富察氏的葬礼上表现的不够伤心悲痛,乾隆非常失望,他对两个人破口大骂,恶狠狠的教训他们不忠不孝,不守为人子女之节,并且公开宣布,因为他们在皇后灵前的糟糕表现,他们将永久的失去竞争储位的机会。

从普通臣僚到高级官员,从一品大员到皇家子弟,乾隆皇帝可以说是挨个收拾了个遍。

在乾隆十三年以前,皇帝曾是一个十分儒雅,性格平和,宽厚待人,从来不轻易发脾气且自制力极强的人,但在富察氏死于该年份之后,皇帝的性格立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他开始变得阴晴不定,容易发怒,开始不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展露出自己残酷威严,甚至自私冷漠的一面。

有人说,十三年的执政生涯,已经让乾隆从当年的根基不稳变成了如今的大权在握,所以他没有必要再留情,再伪装,他开始释放天性,变成了真正的自己。

然而在作者看来,皇帝的突然变化,也许还有其它的原因,那就是,皇帝的情感心理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皇帝的失衡在于,他错误的以为,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乃至于全天下的子民们都应该理解他的悲痛。

自己最为钟爱的女人死了,自己的结发妻子离自己而去了,这对自己来说是巨大的厄运,其严重程度不亚于天塌了下来,既然如此,别人为什么不伤心,为什么不难过?

二十多年携手相伴的一幕幕在乾隆皇帝的脑海中出现,但他每天睁开眼睛所看到的,却都是臣僚们对皇后之死的淡漠甚至是不屑。

当然,大臣们的这种行为也许并不是故意的,但在乾隆看来,仍然是不可饶恕的。

而归其原因,只不过是因为皇帝心中的悲痛太过巨大,他希望有人可以跟他一起,感同身受。

但问题是,感同身受这个词,在人世间实在是有些难以实现。

嘉庆二年,成为太上皇的乾隆皇帝已经八十七岁,却仍旧为富察氏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宪书登寿八旬七,青邸成婚七十年。

人生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刻,昏眊重膇的老皇帝仍然能够想起自己多年前在宝亲王府和富察氏喜结连理的那个上午。

永失我爱,我爱永失。

那美好的往事,已经是弹指七十年前的事情了。

内容分享:
【腾讯云】视频通信爆款 9.9 元起, 提供电商、教育、社交娱乐等多行业多场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最快 1 天布局火爆赛道
Top